美术中祖国“花朵”的幸福生活
- 306
- 2020-08-03
- 112
- 加入收藏
- 发表评论
- 语音阅读
歌颂祖国的春天 看“花朵”们的幸福生活
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,儿童主题和涉儿童主题作品主要围绕三个内容:一是为新中国建设奠基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;二是歌颂劳动之美和社会主义新生活;三是写生、速写等习作。
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参与到儿童主题作品的创作中,其中不仅有成名的徐悲鸿、蒋兆和、叶浅予、丰子恺、来楚生、程十发等中坚艺术家,还有一部分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,如方增先、周昌谷等。这一时期,第一个内容方面的作品主要是涉儿童作品,有些作品儿童形象并不一定是主要塑造对象,儿童形象的塑造要符合画面整体要求,如1952年蒋兆和国画《给爷爷读报》表现得是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:能上学、有文化、会读书看报,还能帮助老人了解天下大事。1956年程十发《歌唱祖国的春天》表现的是在桃花盛开的春天,工农兵老老少少在一起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,其中儿童象征着祖国的明天,是这个幸福大家庭的一部分。1956年李平凡版画《和平笛声响遍全国》通过母子吹奏和平鸽笛哨,象征着妇女儿童呼唤和平、珍爱生活的心愿。1965年赵望云国画《桑山行组画之六》、1966年丰子恺国画《植树》,都把儿童作为社会主义新生活大家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来表现。
蒋兆和 国画《给爷爷读报》
程十发 国画《歌唱祖国的春天》
丰子恺 国画 《植树》